《文字的魅力》TXT全集
文字的魅力
书籍作者:沉默的小提琴
书籍类别:古典人文
书籍格式:TXT
授权方式:免费下载
书籍大小:解压后(3.84 MB)
书籍字数:39439 字
更新时间:2017-01-14 15:30:34
上传用户:司寇书白
书籍来源:未知
已被围观:426
快捷下载:不看简介直接下载

内容简介

    《文字的魅力》txt下载 文字的魅力 汉字的形体演变
    汉字的历史,从早期零散的原始字算起,大约已有五六千年。从能够比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甲骨文字算起,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五个历史阶段:甲骨文、金文、篆书(包括大篆和小篆)、隶书、楷书。
    甲骨文甲骨文是“龟甲兽骨文字”的简称,是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(殷王朝都城旧址,也叫殷墟)的一种用金属刀子刻在龟甲兽骨上用来占卜的文字,也叫“甲骨刻辞”或“卜辞”,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汉字。它的字形特点是图画的意味非常浓厚,有些字看上去像比较抽象的图画。由于甲骨文字是我国早期的古老文字,所以它的文字还没有完全定型,具体表现在:(1) 繁简无定。在甲骨文里,常有一个字有几十个形体的。如“羊”字就有四十多个繁简不同的异体。(2)造字方法无定。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比较原始,又很灵活,例如“牢”字,有“牢”、“”两种写法,像牛羊圈在圈里,只要把在圈里豢养家畜的特点表示出来就行了,不管里头是牛还是羊。(3)方向和部位不定。同一个字,甲骨文可以正写,也可以反写、倒写,结构比较自由。如“卜”字。合体字的方向和部位同样无定,如“明”字。(4)行款无定。甲骨文里,大字和小字并列,每字不限于一个统一的面积,形体繁的,占的面积大,字形简的,占的面积就小。甲骨文书写以行为原则,但并不严格,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书写的都有,行款尚未完全定型。
    =
    汉字的形体演变
    汉字的历史,从早期零散的原始字算起,大约已有五六千年。从能够比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甲骨文字算起,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五个历史阶段:甲骨文、金文、篆书(包括大篆和小篆)、隶书、楷书。
    甲骨文甲骨文是“龟甲兽骨文字”的简称,是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(殷王朝都城旧址,也叫殷墟)的一种用金属刀子刻在龟甲兽骨上用来占卜的文字,也叫“甲骨刻辞”或“卜辞”,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汉字。它的字形特点是图画的意味非常浓厚,有些字看上去像比较抽象的图画。由于甲骨文字是我国早期的古老文字,所以它的文字还没有完全定型,具体表现在:(1) 繁简无定。在甲骨文里,常有一个字有几十个形体的。如“羊”字就有四十多个繁简不同的异体。(2)造字方法无定。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比较原始,又很灵活,例如“牢”字,有“牢”、“”两种写法,像牛羊圈在圈里,只要把在圈里豢养家畜的特点表示出来就行了,不管里头是牛还是羊。(3)方向和部位不定。同一个字,甲骨文可以正写,也可以反写、倒写,结构比较自由。如“卜”字。合体字的方向和部位同样无定,如“明”字。(4)行款无定。甲骨文里,大字和小字并列,每字不限于一个统一的面积,形体繁的,占的面积大,字形简的,占的面积就小。甲骨文书写以行为原则,但并不严格,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书写的都有,行款尚未完全定型。
    金文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,是殷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。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。古人称铜为金,因此叫作金文。也叫作“钟鼎文字”,这是因为钟是乐器、鼎是烹饪器,都是常见的用器,因而就用钟鼎来代表一般铜器,以前也有把金文叫作“钟鼎款识”的,“款”是刻,“识”是记,合起来就是“款识”。金文在形体上跟甲骨文非常接近,但比甲骨文整齐匀称,形体渐趋划一,结构渐趋齐整,笔画一般比甲骨文粗肥、圆转,异体字仍然较多。
    篆书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两种。大篆也称“籀文”,这种文字是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秦国的文字,本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创新的一种字体,也就是《史籀篇》上的文字。现存的石鼓文就是这种字体的代表。大篆和金文相近,但有所变更,字体多重迭,结构渐趋整齐,笔画更加线条化。小篆是秦并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实行“书同文字”的政策,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,改定字体。具体做法是:先参照当时各地流行的简体字,把大篆加以简化而成小篆,然后以小篆作为标准。废除了那些与秦文不合的异体字。从而统一了全国的字体,小篆去掉了大篆中繁杂重复、迭床架屋的部分,不仅简化了汉字,而且还淘汰了不少异体字,对汉字的定型化、规范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。小篆用圆转匀称的线条来转写古文字的曲线,粗细一致,形体整齐,不但转化了古文的形体,并且确立了汉字的符号性,把汉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。
    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,起初只是小篆的快写,是当时老百姓手头上写的民间手头字体。小篆固然比它以前的字体简易些,但它那粗细一样、圆转弯曲的长线条,并不实用。秦王朝统一中国后,政务繁忙,官府里经办普通文书的小官吏们应急求快,便采用民间的手头字体,把小篆简化,于是产生了隶书。早期的隶书称为秦隶,跟篆书非常接近,实际上就是写得潦草一些的小篆。隶书因为书写方便,到了汉代,一种新的、更简单、更容易写的汉隶代替了秦隶,从此,隶书就代替了篆书,成为一种正式的字体。隶书的产生,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,它把小篆圆转匀称的线条改为方折平直的笔画。字体结构由长方变为扁平,从而使字形平直方正,同时又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,这可以说是汉字一次重要的简化,从此方块汉字完全失去了象形意味。从小篆到隶书的变革,叫做“隶变”,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,从此使汉字的发展走上了点画化、符号化的道路。
    楷书楷书也叫“真书”、“正书”,是东汉末年开始通行的字体,一直通行到现在,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,它的形体是直接由汉隶演变而来。至此,汉字字形基本定型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汉代还出现了草书。草书有章草、今草和狂草。章草始于东汉章帝,是一种草率的隶书。今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来的,字与字之间笔画可以相连,这种字体从东汉末年一直流传到现在,一般所说的草书,便是以今草为代表。到了唐代,今草又发展成为狂草,狂草是一种字与字笔画相连的非常潦草的字体,它的优点是书写快速,但又难以辨认,没什么实用价值。魏晋时代又产生了以楷书为基础,又吸收了草书一些笔法的字体,叫“行书”。行书不如楷书那要工整,也不像草书那样潦草,容易辨认,书写便利,普遍为人们所采用,所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。
    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
    汉字的形体演变,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结构、一是笔势(即笔画姿态)。从甲骨文到楷书,它的结构虽有变化,但变化不大,如“明”由“日”和“月”两个偏旁组成,数千年没有变化。而汉字的笔势则随着新字体的产生而屡经变化,如“日”的笔画姿态,从甲骨文到楷书,每种字体都有变革。文字是交流思想的辅助工具,为了适应需要,人们要求有方便、简易的文字工具,以便于书写和学习,于是人们就对文字的形体进行简化。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,文字要适应社会的需要,必然要遵循由繁到简的规律。由此,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有计划、有步骤地简化汉字是符合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的。
    印刷体
    楷书字体有手写体和印刷体之分。印刷要求阅读时明晰,手写要求行笔方便,二者要求不同,因此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分别。
    唐代以后出现雕版印刷的印刷体,雕版印刷是把字刻在整块木板上制成印版印书;明代以后的活字印刷,用单个字粒来排成印版印刷,这种单个字粒称活字;现在使用铅合金的活字,叫铅字,形成用于印刷的楷书字体。
    (一)类别
    楷书的印刷体主要有如下几种:
    1 楷体楷体又称正楷体、活体,和毛笔手写字体基本相同。因为这种字体盛行于清朝,在日本叫它清朝体。楷体字形端庄自然,常用于通俗读物、小学课本、儿童读物,以及零件印刷品,如名片、请帖、帐簿、介绍信等。
    2 宋体宋体也称老宋体,又称普通体、白体(相对黑体而言)。因为它是明朝时兴起来的,日本叫它明朝体。这种字体竖粗横细,鲜明端正,在印刷中是最普遍的一种字体,适用于报刊、图书中的正文和注释等。
    3 仿宋体仿宋体是模仿宋版精本雕刻的字体,所以又称真宋体。这种字体笔画细,字迹秀丽。在杂志、古书中用它来排正文的较多。
    4 长仿宋长仿宋是仿宋体的变形,但较仿宋体细长,有立体感。常用于排印诗词文集,还用于排印古籍书。
    5 黑体黑体又称粗体、方体(方头体)、平体。黑体字形粗壮醒目,排在文章中表示重要内容需重点阅读,刊物中突出重点文章也使用黑体。
    除以上字体在书刊中常见之外,在报纸、杂志中的标题字,还采用一些新的变形字体,如长宋体(牟体)、扁宋体、扁黑体多种。我们在印刷物上见到的就是以上那么几种印刷体,多少年来,我国印刷用字的字形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。这种情况与当代信息激增、文化繁荣的趋向还有不够完全适应的地方。例如,为了更多地传播信息和知识,各种报刊都力求在原有的版面上增添更多的内容,于是标题多了,字号小了,对印刷体的要求就更多样了。因此,设计出各种新颖的印刷新字体,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。
    (二)字号
    印刷体根据大小编号。我国原有七种字号(七号字太小,只有排五号字的公式中用七号来做占角字,或在一些必须用小号字的较特殊的印刷物上)。后来由于书刊、报纸和广告上的需要,又逐渐增加了一些字号,如八号(不常用)、初号、特号和特大号等。

15
0
+++本文作者沉默的小提琴的其它电子书下载+++

下载地址


扫描二维码下载本书

用户评论

自古评论出人才,欢迎您发表您的精彩评论!
《文字的魅力》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