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风俗通义校注》TXT全集
风俗通义校注
书籍作者:王利器
书籍类别:古典人文
书籍格式:TXT
授权方式:免费下载
书籍大小:解压后(3.84 MB)
书籍字数:426030 字
更新时间:2012-04-11 19:37:57
上传用户:张靖巧
书籍来源:未知
已被围观:784
快捷下载:不看简介直接下载

内容简介

    风俗通义校注叙例
    应劭风俗通义,隋书经籍志入之杂家,前人评论,大都讥其不纯,侪之俗儒;后进循声,莫能原察。闲尝翻●其书,知其立言之宗旨,取在辩风正俗,观微察隐,于时流风轨,乡贤行谊,皆着为月旦,树之风声,于隐恶扬善之中,寓责备求全之义;故其考文议礼,率左右采获,期于至当,而不暖姝于一先生之言,至于人伦臧否之际,所以厚民风而正国俗者,尤兢兢焉。周礼合方氏职云:“除其怨恶,同其好善。”郑玄注云:“所好所善,谓风俗所高尚。”其应氏之谓乎!
    在中国古代社会时期,任何王朝,无不强调移风易俗之作用,汉代且设有风俗使,常以时分适四方,览观风俗。贾山至言曰:“风行俗成,万世之基定。〔一〕”王吉上疏曰:“春秋所以大一统者,六合同风,九州共贯也。〔二〕”唐德宗时,遣黜陟使行天下,陆贽说使者庾何,请以五术省风俗为首务〔三〕。楼钥论风俗纪纲,谓:“
    国家元气,全在风俗;风俗之本,实系纪纲。〔四〕 ”郑晓论风俗,谓:“夫世之所谓风俗者,施于朝廷,通于天下,贯于人心,关乎气运,不可一旦而无焉者。〔五〕”黄中坚论风俗,谓:“天下之事,有视之无关于轻重,而实为安危存亡所寄者,风俗是也。〔六〕” 其视风俗之重也胥若是,盖未尝不以移风易俗为手段,而达其潜移默化之目的,此春秋井田记所以有“同风俗 ”〔七〕之说也。良以吾华为多民族之国家,幅员广大,人口众多,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共俗”〔八〕,故尔古之大一统之君,继同轨同文之后,莫不以同风俗为急务也。然则风俗云者,诚为研究封建社会不可或少之课题也。应氏此书,不仅为论述此问题之权舆,抑且为董理汉代风俗之第一手材料,足供研究中国风俗史者之要删。盖应氏于通古今之邮而外,尤究心于通雅俗之故,故其书于先民在生活实践中所积累之经验而以俚语出之者,尤津津乐道焉,此于先汉古籍中尤为不可多得者。刘知几曰:“
    民者,冥也,冥然罔知,率彼愚蒙,墙面而视,或讹音鄙句,莫究本源,或守株胶柱,动多拘忌,故应劭风俗通生焉。〔九〕”
    风俗通义之称风俗通,四库提要谓:“不知何以删去‘义’字,或流俗省文,如白虎通义之称白虎通,史家因之欤?”器案:华峤、范晔俱称风俗通,刘昭补注续汉书,裴松之注三国志,亦称风俗通,补注且于五行志卷五引风俗通曰:“劭故往观之,何在其有人也? ……劭又通之曰云云。”又引风俗通曰:“光和四年四月,南宫中黄门寺有一男子长九尺云云。”臣昭注曰: “检观前通,各有未直。”然则是劭自以通为言,而六朝承之也。洪迈尝据此书谓汉儒训释,有通之名〔一0〕,其说是矣而未尽也,应氏此书实已具三通之雏形,而为后代“通书”之初祖,固非白虎通诸书之所可同日而语也。
    桂馥谓风俗通,盖劭“少年之作”〔一一〕,其说似是而实非。本书正失篇封泰山禅梁父条云:“予以空伪,承乏东岳,忝素六载。”此为仲远行事见于本书最晚之年限。考本传,劭以中平六年拜太山太守,至兴平元年,弃官归袁绍,前后适为六载。则是书之成,当在归袁以后。同篇彭城相袁元服条,盛称袁氏“载德五世”,此亦归袁后之佞言也。又续汉书五行志注引风俗通言:“光和中,……劭时为太尉议曹掾云云”,光和为汉灵帝中平前之年号,以光和纪元仅有七年,则劭之为太尉议曹掾,不过早于拜太山太守者十许年耳,亦不得谓之少年。此皆应劭自言其历官之于本书之足征者,益知桂氏谓为少作之不足据也。

3
0
+++本文作者王利器的其它电子书下载+++

下载地址


扫描二维码下载本书

用户评论

自古评论出人才,欢迎您发表您的精彩评论!
《风俗通义校注》最新评论